从去年中旬开始,国内的大小城市陆续开始着家庭网络提速。以北京为例,近2个月的时间联通ADSL已将原有的2M4M免费升级为10M光钎,原有的10M则升级为20...[查看全文]
我两个普通硬盘,一个老的是bt的,一个系统加存储,1个月写入数据加一起6tb,要是固态的估计1年半就报废了,你没算上系统自身也要读取写入的,上网看电影什么的都要往硬盘里写的,不能光算下载的,你就是啥都不下,天天上网估计比bt下载用的还多。另外,我这个还是禁用虚拟内存的,光这一项都省不少写入数据吧。这还是国内操蛋的网速下的,那要是网速高的下载狂网速100兆的,自己算啥情况吧。还是slc的感觉靠谱点,mlc还是老老实实系统盘吧。
“笔者三年的时间通过下载获得的数据容量还没有达到10GB” ---------------------我给你跪了。
没有经过实际测试,甚至没有经过严谨的计算,就弄出来什么3年、100TB的数据……腔文真好写啊。
井底之蛙!pceva上的管理员用Intel X25-V 40G Gen2做过耐久性试验,全盘写入782.9TB,约等于21569倍,其中随机写入21TB。还没挂。
真正挂着下载上传的老兄,是绝对不可能用固态硬盘来干活的吧。现在2T硬盘这么便宜,即便是100M宽带,上传下载也远达不到机械硬盘的读写峰值,所以没人会用固态硬盘来下载,也间接告诉我们,担心固态硬盘寿命是完全多余的
这篇文章真是胡说八道。写入次数整个SSD盘能是一样的吗?就是只用很少的容量,但只是对某一个固定位置反复擦写,这个位置的晶体管就坏了。不要说那些算法让负载自动均衡的鬼话,理论上那是不可能的。
好久不见这样的良心文了····
我觉得小编有误,谁的硬盘会不存东西?既然存了数据,硬盘的容量就不能按完整的算。比如,64g的硬盘装了系统和应用软件后可能只有20g的容量了,而又不会设置使得各种程序的数据(包括下载、在线视频缓存)都使用系统盘,硬盘寿命肯定只有小编说的三分之一或更少。
我觉得好奇怪,固态硬盘为什么要拿来做下载盘呢?普通硬盘的写入速度也在70m左右,现在还没有开始普及1tb的带宽吧?难道又是老残?
下载不应该外接移动硬盘吗?光靠笔记本自带的500G 能够干嘛?一般经常下载的人都是外接1~2TB的外接硬盘的
反正不能用来存关键数据
关键数据还是刻在石头上的保险
没有提速呀,提速还是要人民币的
应用型的文章可读性比较强
老兄,你那句对某个位置反复擦写这句话神了,亏你说得出,经常对某个位置反复擦写那主控是吃屎的,你还是想想什么叫PE哦?
刻在小行星上,而且不止一颗,防止某颗一不留神掉下来,那可是保存几十亿年没问题的
没买的瞎操心,买的人倒是很淡定。我现在就是纠结容量和价格,寿命不担心。不知哪个人说256GB降到1000块他就买,那要等到明年3到4月份了。
哈哈 哥说过的 只要samsung840 250G 低于1000 哥就入手
我前两天买了840,250g是989不到一千
算的不对吧,实际使用中对一个位置的读写可能比其他位置的读写跟多。导致某一位置的块先快掉,而不得不进行分区屏蔽,但是只有60GB的硬盘,在30GB的位置坏了的话,基本没啥用了,装64bit的win7也基本装不了多少大型应用了,基本就废掉了。
坏块会屏蔽的,有磨损平衡的算法来保证尽可能的让所有的块同时达到使用限制的临界值
简单点说吧。记录晶体管每一个BIT的写入次数,是需要存储空间的,而且需要的空间比起原来SSD的容量还要大。而且,SSD即便是有这么一个记录每一个BIT写入次数的区域,那么这一区域的写入次数将是最高的,将会是SSD最先报废的区域。当然,小编如果是用的混合硬盘,用机械硬盘记录SSD盘每个BIT的写入次数,就会解决这个难题。小编,你还能再忽悠下去么?
“关于固态硬盘的寿命话题也可以正式翻篇了”,这话我不认同,又忽悠人的嫌疑,我们需要考虑的是对特定区域的反复读写,而不是拿它当U盘使用
北京的朋友真是有福了,用高过全国平均价格三倍的钱用着512K、1M的带宽;哦,不对,现在是用三倍的钱用着1M、2M的带宽。感谢联通,祝福联通,下载速度真快呀,上网飞快啊!这在解放前是根本没法想象的--写一封信再也不用走三个月才到了。
不是5毛了,都涨到10元了。这通货膨胀太厉害了。
姚先生,你好您的稿费十元已到帐,请注意查收,谢谢,好的再见。
其实还是容量和价格限制了固态硬盘的脚步,说别的没用,1G容量1块钱你在试试有人买不。
能把下载速度和写入速度相提并论么 。。。屌翻了你 按你的意思缓存还有什么用?楼下有人说了,真指64GB过一辈子?
以后多出点这种文章吧
感觉作者的分析有不妥的地方,他是以硬盘写满一次才算一次P/E,如果我的硬盘永远没写满,永远在同一地方擦写(比如说缓冲文件),难道永远就不会坏?
固态当然好,什么东西都有寿命机械硬盘也一样.只是用下载的话,建议少用固态硬盘.否则后悔莫及.
根本就不会去在意固态硬盘这个寿命问题,机械硬盘难道就不会坏?128G镁光M4用着,估计再有几年也要被淘汰了...科技发展这么快,难道想一块硬盘用到老?
对于硬盘的大部分区域,可以通过改进算法和读写策略来改善P/E消耗,但是对于文件的索引区,却不行。每次有文件写入,不论文件本身写入在哪里,索引区都要发生更改,也就是读写。所以索引区不可避免地经受反复的读写,P/E消耗远远快于其他区域。一旦索引区坏掉,硬盘也就完蛋了。
你这个是在误导我们下载一个游戏8g 安装后是16G 或者更大 这是多少G了要是玩游戏多的人就更多了 要是玩单机的从CD考入游戏 是多少G要是看电视剧 还是用CD 40分钟 一集 一天能看多少集
我的硬盘难道要用1000多年
840是TLC的
你一定买的是EVO,不是pro
你老土了!险隘都是用nas好吧!下载都不开机的!随便烂,只要数据下来往磁盘柜一丢就完工。
呵呵 来自摇钱树网管软件。
嗯,还真是
好多NC BC
哪个下了删删了下啊?
确实,比美光还贵,性能却差很多。
支持知识普及文
兄弟你错了。容量和价格那才是其次,数据安全才是最重要的,你想想要是你500G的盘,所有数据无法修复那时候你会是啥心情啊?
你试验方法对吗?写入不是一个扇区就写一次数据那样简单 如交换区数据 可能每秒就几十次写入和读取 你一个扇区坏了 就整个硬盘坏了 不是说整个硬盘扇区都坏了 才是硬盘坏了
还是上机械硬盘挂BT,BT机不在乎速度多快,稳定就行了
下载这玩意 都是 机械来负责的 。固态伤不起
下载速度越快对硬盘的损伤越小
晶体管会发光?晶体管=灯管?膜拜了!
不错,要是85元我买200块以上。
我两个普通硬盘,一个老的是bt的,一个系统加存储,1个月写入数据加一起6tb,要是固态的估计1年半就报废了,你没算上系统自身也要读取写入的,上网看电影什么的都要往硬盘里写的,不能光算下载的,你就是啥都不下,天天上网估计比bt下载用的还多。另外,我这个还是禁用虚拟内存的,光这一项都省不少写入数据吧。这还是国内操蛋的网速下的,那要是网速高的下载狂网速100兆的,自己算啥情况吧。还是slc的感觉靠谱点,mlc还是老老实实系统盘吧。
“笔者三年的时间通过下载获得的数据容量还没有达到10GB” ---------------------我给你跪了。
井底之蛙!pceva上的管理员用Intel X25-V 40G Gen2做过耐久性试验,全盘写入782.9TB,约等于21569倍,其中随机写入21TB。还没挂。
真正挂着下载上传的老兄,是绝对不可能用固态硬盘来干活的吧。现在2T硬盘这么便宜,即便是100M宽带,上传下载也远达不到机械硬盘的读写峰值,所以没人会用固态硬盘来下载,也间接告诉我们,担心固态硬盘寿命是完全多余的
这篇文章真是胡说八道。写入次数整个SSD盘能是一样的吗?就是只用很少的容量,但只是对某一个固定位置反复擦写,这个位置的晶体管就坏了。不要说那些算法让负载自动均衡的鬼话,理论上那是不可能的。
我两个普通硬盘,一个老的是bt的,一个系统加存储,1个月写入数据加一起6tb,要是固态的估计1年半就报废了,你没算上系统自身也要读取写入的,上网看电影什么的都要往硬盘里写的,不能光算下载的,你就是啥都不下,天天上网估计比bt下载用的还多。另外,我这个还是禁用虚拟内存的,光这一项都省不少写入数据吧。这还是国内操蛋的网速下的,那要是网速高的下载狂网速100兆的,自己算啥情况吧。还是slc的感觉靠谱点,mlc还是老老实实系统盘吧。
“笔者三年的时间通过下载获得的数据容量还没有达到10GB” ---------------------我给你跪了。
井底之蛙!pceva上的管理员用Intel X25-V 40G Gen2做过耐久性试验,全盘写入782.9TB,约等于21569倍,其中随机写入21TB。还没挂。
真正挂着下载上传的老兄,是绝对不可能用固态硬盘来干活的吧。现在2T硬盘这么便宜,即便是100M宽带,上传下载也远达不到机械硬盘的读写峰值,所以没人会用固态硬盘来下载,也间接告诉我们,担心固态硬盘寿命是完全多余的
这篇文章真是胡说八道。写入次数整个SSD盘能是一样的吗?就是只用很少的容量,但只是对某一个固定位置反复擦写,这个位置的晶体管就坏了。不要说那些算法让负载自动均衡的鬼话,理论上那是不可能的。
好久不见这样的良心文了····
我觉得小编有误,谁的硬盘会不存东西?既然存了数据,硬盘的容量就不能按完整的算。比如,64g的硬盘装了系统和应用软件后可能只有20g的容量了,而又不会设置使得各种程序的数据(包括下载、在线视频缓存)都使用系统盘,硬盘寿命肯定只有小编说的三分之一或更少。
下载不应该外接移动硬盘吗?光靠笔记本自带的500G 能够干嘛?一般经常下载的人都是外接1~2TB的外接硬盘的
关键数据还是刻在石头上的保险
没有提速呀,提速还是要人民币的
应用型的文章可读性比较强
老兄,你那句对某个位置反复擦写这句话神了,亏你说得出,经常对某个位置反复擦写那主控是吃屎的,你还是想想什么叫PE哦?
刻在小行星上,而且不止一颗,防止某颗一不留神掉下来,那可是保存几十亿年没问题的
我前两天买了840,250g是989不到一千
坏块会屏蔽的,有磨损平衡的算法来保证尽可能的让所有的块同时达到使用限制的临界值
我觉得好奇怪,固态硬盘为什么要拿来做下载盘呢?普通硬盘的写入速度也在70m左右,现在还没有开始普及1tb的带宽吧?难道又是老残?
没买的瞎操心,买的人倒是很淡定。我现在就是纠结容量和价格,寿命不担心。不知哪个人说256GB降到1000块他就买,那要等到明年3到4月份了。
简单点说吧。记录晶体管每一个BIT的写入次数,是需要存储空间的,而且需要的空间比起原来SSD的容量还要大。而且,SSD即便是有这么一个记录每一个BIT写入次数的区域,那么这一区域的写入次数将是最高的,将会是SSD最先报废的区域。当然,小编如果是用的混合硬盘,用机械硬盘记录SSD盘每个BIT的写入次数,就会解决这个难题。小编,你还能再忽悠下去么?
“关于固态硬盘的寿命话题也可以正式翻篇了”,这话我不认同,又忽悠人的嫌疑,我们需要考虑的是对特定区域的反复读写,而不是拿它当U盘使用
北京的朋友真是有福了,用高过全国平均价格三倍的钱用着512K、1M的带宽;哦,不对,现在是用三倍的钱用着1M、2M的带宽。感谢联通,祝福联通,下载速度真快呀,上网飞快啊!这在解放前是根本没法想象的--写一封信再也不用走三个月才到了。
不是5毛了,都涨到10元了。这通货膨胀太厉害了。
姚先生,你好您的稿费十元已到帐,请注意查收,谢谢,好的再见。
其实还是容量和价格限制了固态硬盘的脚步,说别的没用,1G容量1块钱你在试试有人买不。
算的不对吧,实际使用中对一个位置的读写可能比其他位置的读写跟多。导致某一位置的块先快掉,而不得不进行分区屏蔽,但是只有60GB的硬盘,在30GB的位置坏了的话,基本没啥用了,装64bit的win7也基本装不了多少大型应用了,基本就废掉了。
能把下载速度和写入速度相提并论么 。。。屌翻了你 按你的意思缓存还有什么用?楼下有人说了,真指64GB过一辈子?
以后多出点这种文章吧
感觉作者的分析有不妥的地方,他是以硬盘写满一次才算一次P/E,如果我的硬盘永远没写满,永远在同一地方擦写(比如说缓冲文件),难道永远就不会坏?
固态当然好,什么东西都有寿命机械硬盘也一样.只是用下载的话,建议少用固态硬盘.否则后悔莫及.
根本就不会去在意固态硬盘这个寿命问题,机械硬盘难道就不会坏?128G镁光M4用着,估计再有几年也要被淘汰了...科技发展这么快,难道想一块硬盘用到老?
对于硬盘的大部分区域,可以通过改进算法和读写策略来改善P/E消耗,但是对于文件的索引区,却不行。每次有文件写入,不论文件本身写入在哪里,索引区都要发生更改,也就是读写。所以索引区不可避免地经受反复的读写,P/E消耗远远快于其他区域。一旦索引区坏掉,硬盘也就完蛋了。
你这个是在误导我们下载一个游戏8g 安装后是16G 或者更大 这是多少G了要是玩游戏多的人就更多了 要是玩单机的从CD考入游戏 是多少G要是看电视剧 还是用CD 40分钟 一集 一天能看多少集
我的硬盘难道要用1000多年
你一定买的是EVO,不是pro
840是TLC的
你老土了!险隘都是用nas好吧!下载都不开机的!随便烂,只要数据下来往磁盘柜一丢就完工。
呵呵 来自摇钱树网管软件。
嗯,还真是
哈哈 哥说过的 只要samsung840 250G 低于1000 哥就入手
好多NC BC
哪个下了删删了下啊?
确实,比美光还贵,性能却差很多。
支持知识普及文
兄弟你错了。容量和价格那才是其次,数据安全才是最重要的,你想想要是你500G的盘,所有数据无法修复那时候你会是啥心情啊?
反正不能用来存关键数据
你试验方法对吗?写入不是一个扇区就写一次数据那样简单 如交换区数据 可能每秒就几十次写入和读取 你一个扇区坏了 就整个硬盘坏了 不是说整个硬盘扇区都坏了 才是硬盘坏了
还是上机械硬盘挂BT,BT机不在乎速度多快,稳定就行了
下载这玩意 都是 机械来负责的 。固态伤不起
下载速度越快对硬盘的损伤越小
晶体管会发光?晶体管=灯管?膜拜了!
不错,要是85元我买200块以上。